Author: 冷沁如风 | Category: 心情私藏 | Views: 1202
2017-04-06 /

人在高处为何会有往下跳的冲动?

Font Size: Large | Medium | Small
利维坦按:从小就恐高,不论是真实场景、影视剧还是梦中,手心出汗、心跳加速不说,那种恐惧感简直难以言表。我比较倾向于文中的这种解释:与其让自己处在高空的恐惧当中,还不如赌一把干脆跳下去 …… 也可以说,和死亡相比,用纵身一跃的决定来对抗恐惧明显压倒了对死亡的恐惧。
Big


希区柯克《迷魂记》中的恐高梦魇
文 /Jessica Seigel

译 / 礼物

校对 / 石炜

原文 /nautil.us/issue/46/balance/why-you-feel-the-urge-to-jump?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你有过站在高处突然想往下跳的冲动吗?朱迪斯 · 丹科夫(Judith Dancoff)记得,那天艳阳高照,她站在欺瞒桥(Deception Pass Bridge)上,一条连接西雅图北面两座岛屿的窄窄的两车道路上,突然有了这种冲动。如果她听从自己的意愿跳下去,那么脚下 180 英尺(约为 55 米)深的陡峭海峡必定会要了她的命。

身为一个以幻想文学闻名的小说家,她并不想自杀,而且以前也没想过这事儿。其实平常她非常怕高,欺瞒桥在全世界都算是排得上名的可怕所在,但当时很奇怪,她一点都不害怕。大桥那细长的混凝土结构横跨两边陡峭的悬崖顶端,只有 1935 年建造的极简风钢轨结构将你跟冰冷而不安的海水隔离开来。

诱惑:欺瞒桥距离海面 180 英尺(55 米)
丹科夫压根儿没有意识到这座桥一直有着诱人跳桥的 " 黑历史 "。她好像看着梦中的自己,正爬上人形桥栏杆,准备一跃而下。她一下子觉得很害怕,盘腿坐在人行道上,让自己停止这个可怕的想法。" 太可怕了,我真的有可能这样做的," 事后她回想说," 我觉得有点傻。但我还是要想,‘这个想法究竟是哪儿来的?’ "

在一项调查中有半数的受访者都表示,看似很不合理但实际常有跳下去的冲动,这真是太恼人了,从让 - 保罗 · 萨特(参见作品《存在与虚无》)到 Reddit 网站上的一大堆好思考的人都深深对此感到痛苦。法国哲学家萨特看到了存在主义的真相,即人只有选择生存或者死亡的自由时间,Reddit 网友 ramp_tram 则说自己 " 真特么蠢 ",他必须紧紧贴着宾馆 14 楼里面的墙,防止自己靠阳台太近,因为" 我真是怕死了,害怕自己莫名其妙就意外从楼上跳下去了 "。

"L ’ Appel du Vide":虚空的召唤
法语中将这称作 "L ’ Appel du Vide",意思就是虚空的召唤(the call of the void,专指某类哲学思考,或者是日常生活中想要做一些毁灭性行为的冲动)。他们刚好是法国人?还是虚空真的在召唤你杀死你自己?有关平衡、恐惧以及认知的新科学显示,这仿佛来自地狱的召唤不仅很真实还很有力。事实证明,高处并非只是高处那么简单。

不管是特别怕高、怕蛇或者是晕血,传统理论都认为这些极端的恐惧反应其实是来自情绪上的问题,消极的思维,焦虑的性情,还有过去所收到的创伤等。" 针对忧虑和恐惧症,心理学家都爱说什么,因为你没有正确的应对机制啊,或者说你是由于焦虑才会害怕啊," 凭借他对恐高症的开创性心理学研究而著称的卡洛斯 · 科埃略(Carlos Coelho)说道," 但是,这种所谓的焦虑究竟是哪里来的?"

当谈到高时,其实比我们曾经想过的那些对焦虑的设想要复杂的多。极端高度的本质混同了感觉能力、身体的运动感觉还有我们的心理状态。" 我们根据实际存在的现实来获得感知:也就是眼见为实," 美国犹他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方面的教授珍妮 · 斯特凡努奇(Jeanine Stefanucci)说。她主要研究的是情绪、年龄以及物理状态是如何改变我们与空间(尤其是垂直空间)的连接方式的。

她的研究证明了 " 眼见为实 " 这个好像不言自明的真理其实是假的。她的实验室有各式各样的项目,比如说桌子上有一块东西,看起来比大便还像大便(实际上是一坨刻意弄成那个样子的巧克力),又比如说让人走过一块固定宽度的木板,但是告诉你的宽度比实际宽度要窄等等。但是有其他研究者发现,这些项目低估了人们在面对蛇或者蜘蛛那一刻的表现,毕竟那不是一只蝴蝶或者兔子①。
恐惧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类观察事物时看纵向和看横向并不是一样的。举个例子来说明这句话,比方说你站在一个很高的阳台上,紧靠着阳台的栏杆,你先看着外面地上放着的一个盘子,然后往后退,一直退到你觉得自己跟栏杆的距离和你跟地上的盘子的距离相等的地方。此时你正好有了一个横向距离一个纵向距离,两个距离相等。

恐高症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反直觉的效果:让自己陷入恐慌深处,心甘情愿向下跳。
但是你可能错了。研究者已经发现,不管在什么地方,人们都会对自己的纵向高度估计过高,可能会有三分之一到一倍那么多②。但是人们通常可以准确地预估水平距离。对于垂直距离的过高错估会让高的地方对有些人来说变得更可怕:斯特凡努奇教授等人已经发现,越恐高的人越会过高估计垂直距离,这也让他们的恐惧更加升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③。

" 很多知道我们在做这个研究的人都想知道,为什么对有的人来说关于高度的过高估计却是好的。我觉得这是看个人适应能力的," 斯特凡努奇教授说," 后退一步总是好事。"

灵感:萨特那段著名的 " 想纵身一跃 " 可能是受比利牛斯山脉的某一个山口启发吧。
由于人在认知垂直高度和水平距离上的冲突,高处突然而来的陡峭可能会引起跟晕动病(译注:指晕船、晕车、晕机等)有关的症状,研究恐高症的科埃略如此猜想。我们脑袋里的前庭系统就像一个调节器,会对重力和运动有反应,前庭系统位于耳朵的前庭,包括三条充满液体的管道。比方说坐船的时候可能会犯晕动病,这是由于前庭系统知道我们正在移动,但我们其实是随着船动的,因而看到自己的身体其实是静止的。这种认知上的冲突会引起反胃(也会让你闭上眼睛)。

在高高的悬崖上也会发生相似的事情。根据萨特的传记作家盖瑞 · 考克斯(Gary Cox)所言,也许比利牛斯山脉的某一个山口,就是当初萨特曾经来度假的那一个,可能就启发了他写出了《存在与虚无》当中著名的 " 想纵身一跃 " 的那一部分。眼前一望无际,可以看到远处似乎一直向外延伸到无穷。可你脚下只有寸土,没有任何视觉上的线索能够帮助你感受到运动,此时你的视觉和前庭神经系统就发生了冲突。

那些最有可能感觉到纵身跳下的冲动的人,常常也更容易为其他人生议题而担忧。

移动的时候越依赖于视觉的人会越难保持平衡,这也让这类人越恐高,因为这种视觉偏差导致的景深丧失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视觉能力。

用来检查前庭系统平衡的昂白试验
其他人可能会因为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比较差而需要骨骼肌的力量和敏捷度。科埃略的实验室进行了有关身体控制的昂白试验(译注:Romberg test,又称 " 闭目直立实验 ",用来检查前庭系统平衡功能是否正常),类似于酒驾测试时让受试者走一条直线那样。还有更严格的实验版本,赤脚站立,左脚放在右脚前面,双手在胸前互扣,闭上眼睛。保持这个姿势两分钟。听起来很容易对不对?可是很多人却只能保持一小会儿。科埃略的实验室统计出的平均时间是 40 秒。有少数比较厉害的人可以保持两分钟,他们通常都是最不恐高的那一部分人④。

错误的视觉观点、较差的身体控制能力,以及较弱的前庭系统功能等所带来的麻烦就是导致恐高症,或者是畏高,这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恐惧之一,每二十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但是跟怕蛇、怕蜘蛛或者是晕血不太一样,恐高症会导致一种很奇怪的违反直觉的效果:让自己陷入恐慌深处,然后心甘情愿向下跳。

就像我们畏高的机制那么复杂一样,想向下跳的强烈愿望甚至更难解释清楚。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专研自杀行为的临床心理学教授珍妮佛 · 黑姆斯(Jennifer Hames)就称这种想跳下去的冲动为" 高处现象 " (High Place Phenomenon)。在 2012 年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里,她跟同事们发现,在 431 个从没想过要自杀的研究对象中有半数都曾想过从高处一跃而下⑤(而在曾有过自杀想法的人当中,有 75% 的人都有这种冲动)。她推论认为,这种强烈的愿望可能是由于身体的安全系统误解了大脑意识中接收到的信号。我们之所以会形成恐惧,主要依靠大脑中的杏仁核(译注:amygdala,又称杏仁体,位于大脑侧脑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有调节内脏活动和产生情绪的功能,会引发应激反应,而且在受到伤害后会产生恐惧的记忆)跟其他的快速作用的潜意识区域,它们会向大脑的前额皮质发送警报来解释情况。你的意识会处理警报,但是处理速度会比恐惧的形成来的慢一些,所以意识会试图识别这个警报,但是可能根本弄不清楚为什么会收到这个警报。
你的手在碰到滚烫的炉子时会马上缩回来,大脑意识可能觉得并不需要太过紧张地找出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但你可能会很奇怪,那身体为什么会自动从悬崖边上将自己拉回来呢?因为这种来自虚空的召唤各有不同。就像黑姆斯教授所解释的那样," 为什么我会回来呢?我不可能真掉下去啊。那里有一个栏杆挡着呢,所以事实是,其实我还是想跳下去。"

跟这个理论一致的事实是,这些最容易感觉到想纵身一跳的人常常也会更焦虑一些,包括会更多地担心自己的身体反应。比如说出汗、心悸、头晕、膝跳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身在高处很常见的身体反应。如果你觉得 " 天呐我快要死了 ",或者你很兴奋,又或者你觉得冲向高处真是棒极了,这些感觉代表了你的焦虑的不同的来源,你要如何解释这些感觉呢?" 其实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主观面向," 科埃略解释说,特别是跟前庭系统信号有关的时候。相比视觉的解释," 你解释前庭系统的方式其实更重要," 因为前庭系统是在意识之外运作的。那些最容易感觉到想纵身跳下的人也更倾向于担忧其他人生议题,比如说很恐惧自己会不会变疯。
431 个从没想过要自杀的研究对象中,有半数都曾想过从高处一跃而下。

这种焦虑跟黑姆斯的研究里那些想过要自杀的人拥有的想纵身跳下的冲动并不一样。即便他们的冲动都表达了一种真实的死亡意愿或者是含含糊糊的被误解了的安全信号。" 这是以后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好问题," 黑姆斯说。

关于冲动一跳的另一个可以参考的理论是由康奈尔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亚当 · 安德森(Adam Anderson)提出的,他利用大脑成像来绘制行为和情绪地图。他认为 " 高处现象 " 是源于人类面对重大危险时的赌博倾向。" 如果情况很糟糕,那人类要规避的风险反而是减少了," 安德森说," 他们就干脆用掷骰子来赌一赌能不能躲掉坏事。"

站在高处,骰子掷到的就是跳下去。" 在高处我会感觉到焦虑,反而地上才是很安全的,好像它在拉着我下去," 安德森说。当然了,这其实根本讲不通,跳下来一定会死,但是我们生来就有的偏见(根据时间贴现和负强化理论)会将当下的失去看的更重,反而忽略了未来的所得。" 恐高和怕死在我们脑海中的联系可能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紧密," 安德森接着解释说," 我们站在高处迅速解决了恐高问题:那就是——跳吧!然后我们马上就要面对死亡问题了。这就像中央情报局(CIA)和联邦调查局(FBI)压根儿没有就风险评估做过沟通一样。"

若隐若现:受试者总是低估了自己接触到可怕动物的时间,而少有低估自己接触到可爱动物的时间。
我们对于可能死亡这件事作出的间接和延迟处理也能通过一个 " 存在主义的神经科学 " 大脑成像研究观察到,这个研究是由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Osnabrück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和马克斯 · 普朗克生物控制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Cybernetics,是德国一流科研机构的联合机构马克斯 · 普朗克学会的研究所之一)共同主持的⑥。研究者们对 17 位男大学生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后发现,正如所料,思考死亡会触发大脑中跟焦虑相关联的区域,而非真正的突然感到焦虑。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大脑会将死亡的想法控制在一个情绪的安全距离内。

上述这些理论的共同点就是都察觉到了生存的意愿(以及死亡的暗影)在深渊的边缘盘旋、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是深渊本身想把我们拉下去。如同萨特看到的那样,站在悬崖边会觉得头晕目眩,这是人类在思索自由的危险实验中感受到了有关 " 可能性的眩晕 "。" 坠落的眩晕困扰着我们," 作家考克斯在《存在主义者的死亡指南》、《宇宙与虚无》等书里这样解释," 虚空好像一直在召唤我们跳下来,但是只有我们自己才有决定自己要不要跳下去的自由,事实上我们总能快速地决定到底要不要真的跳下去。"

动图

要知道这些理论到底哪一个对于那些真的选择跳下去的人才是有实质意义的其实很难,或者说也许根本不可能。两年前丹科夫站在那儿的时候,就有一个 25 岁的男子口里叫着 "Yahoo" 然后从欺瞒桥上跳了下去。他告诉好朋友,自己会从更高的地方跳下来,落入水中他就被漩涡(whirlpool,此处对应上面的雅虎,谐音惠而浦公司)吞没了,再也没有出现过。自从 1935 年这座桥建造以来已经有超过 400 人从桥上跳下来,如今他成了其中之一。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呢?因为犯蠢、酒精、秘密的死亡意愿,还是一个存在主义的选择?

回想她自己在欺瞒桥上的经验,丹科夫不相信是虚空在召唤她跳下去。相反,她觉得是虚空在召唤她向上。" 这跟眩晕完全是相反的,是一种飞翔的冲动," 她这样对我说,加上那种狂喜的、身体之外的经验让她回想起自己童年时候梦到自己会飞的甜蜜记忆。她也有自己的 " 高处理论 ",她解释自己想纵身跳下的冲动可以联系反映人类集体意识的古老神话。在古希腊的伊卡洛斯(Icarus)神话里,伊卡洛斯因为飞得离太阳太近,他用蜡和羽毛做成的翅膀融化了,让他飞向了死亡。

所以这个神话在警告我们。但不是每个人听得进去,就像定点跳伞这类极限运动的风行,人们背着降落伞或穿着配有降落伞飞行装备从高处纵身一跳。这些运动死亡率很高,每 10 万个跳伞者中会有 50 到 100 例左右的死亡,高于每 10 万人 13 例的全美自杀比例,尤其是现在跳下来的人更多了。
这提醒我们,其实不必对身在高处会感到焦虑这件事本身感到焦虑,科埃略说道," 没有恐惧反而是更危险的。如果缺乏恐惧也会杀掉很多人。他们没去看医生,大都直接挂掉了。"
Comment Feed Feed: http://www.design1314.cn/feed.asp?q=comment&id=1442
Trackback Url Trackback: http://www.design1314.cn/trackback.asp?id=1442&key=233defre2

这篇日志暂无评论.

Post Comment
用户名:   密码:  *游客发言不必输入密码. 现在注册? 验证码 * 请输入验证码
Smilies
[smile] [confused] [cool] [lh] [eek] [angry] [wink] [sweat] [lol] [stun] [razz] [redface] [sad] [yes] [no] [heart] [star] [bad smile] [cry] [greedy] [haha] [money] [the_iron_man] [xixi] [hen] [ku] [leng] [dao] [ye] [yun] [god] [han] [xin] [lei] [he]
Enable UBB Codes Auto Convert URL Show Smilies Auto save Hidden Comment

+ 请遵守国家法律,请对自己的言论及行为负责。在注册用户前请详细阅读 用户注册协议
+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但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 注册用户
+ 百度知道让您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